中华农谚中的农耕理念

新闻探索 2025-09-15 04:02:00 98571

  作者:姜珍婷(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)

  农耕乃衣食之源,中华中人类文明之根。农谚农耕我国是理念乌焦巴弓网一个农耕大国,在漫长的中华中农业生产实践中,古代先民发现和掌握了大量农业生产法则,农谚农耕并把这些法则用谚语的理念方式加以总结和传播,用以指导农业生产、中华中繁荣农耕文化。农谚农耕正值春耕,理念我们一起重温中华传统农谚,中华中品味其语言艺术,农谚农耕提炼其思想精华。理念

中华农谚中的农耕理念

  以地为本的重土观

  我国农谚中多有重土类谚语,如“无土不养民”“土能生万物,农谚农耕地可发千祥”等。理念土地能产万物,这是土地赋予人类的价值感。土地价值感的存在,让农民对土地有了别样的情感。如“土中生万物,乌焦巴弓网地内产黄金”就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源、无价之宝;而“财主爱钱,农民爱田”则以对比方式表明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感。基于对土地价值的认识,我国先民把农业置于百业之首,“七十二行农为本,万顷良田粪当先”。

  面对这片赖以栖息的土地,中华民谚中有三条护土惜土法则:深耕,施肥,灌溉。如“深耕长谷,浅耕长草”“田土耕得深,瘦土也出金”“宽做一尺,不如深做一寸”“冬耕深一寸,春天省担粪”“春耕扯断犁,秋后不愁吃”等倡导“地要深耕”;而“肥田出好种”“金筐银筐,不如粪筐”“农家一枝花,全靠粪当家”“春送千担粪,秋收万担粮”等则极言施肥的重要性。除施肥外,作田还要灌溉,“田是崽,水是娘”“水利不修,有田也丢”“水是庄稼命,肥是庄稼劲”等则阐明“水”于庄稼的重要。

  以象察天的和谐观

 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,先民发现土地的耕耘、收成的好坏离不开温度、雨水等自然现象,因此,为了求得与天地同频共振,先民开始“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”,通过细致观察、深入思考,从中找出气候变化规律,用以指导生产生活。众多气象类谚语也由此生成,具体包括两种类型:天象类和物象类。

  天象类的如“立春落一滴,蓑衣挂上壁”“夏至见青天,有雨在秋边”“头伏有雨,伏伏有雨”“十月无霜,下年无糠”“雷公先唱歌,有雨也不多”“虹高日头低,出门披蓑衣”“天上起了鲤鱼斑,明日晒谷不用翻”等。上述谚语体现了先民对天象的细致观察。在长期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农耕生活中,先民深刻感受到了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,因此,从天象观自然之风雨,以风云变幻来测阴晴雨雪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认知方法;而农业的靠天吃饭,又使预判天气、前瞻风雨成为生活之必需。由此,各种气象谚语应运而成,成为语言的精品,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  物象类的谚语有“鸠唤雨,鹊唤晴”“大雁过身三日寒”“石头出汗,有水煮饭”“乌龟出洞,停止担粪”“蜻蜓赶场,大雨下塘”“蚂蚁搬家蛇横道,暴雨欲来风满楼”等。通过观察身边动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,充分体现出我国先民“观法于地”的认知方式。由此,先民从动物活动的方式中发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,如“蜘蛛添新丝,明日大天晴”;从动物活动的规模上,找到了与天气变化的关系,如“蚂蚁成队爬上墙,大雨淋淋装满塘”“蜻蜓千百绕天空,不过三天雨蒙蒙”;还从动物活动的时间上,找到了天气变化的规律,如“鸡若上笼早,明日天气好;鸡若上笼迟,有雨不多时”。这些气象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,是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,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。

  顺时而作的稼穑作息观

  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的季节性,历代都有“不违农时”的法令,有“农者,时也”之说。顺时而作的稼穑作息观映射在语言世界里,便是众多农耕时序谚语,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:一是顺应天时,可得地利;二是争分夺秒,以得农时;三是物各有时,区别对待。

  如“芒种插田是个宝,夏至插田是根草”“芒种插薯,一蔸一柱,小满点棉,费力枉然”“七月耕金,八月耕铜”“霜降到立冬,翻地冻害虫”等提倡顺应天时的谚语。天时条件,直接影响着工效:不违农时,益于提高工效;违误农时,则徒劳无益。

  在农业生产中,各项农活适宜的时间均较短促,因此须“争分夺秒”。对此,谚语中多有总结,如“清明谷雨两相连,浸种耕田莫迟延”“小满插秧日当日,芒种插秧时当时”“插田嫁女,不避风雨”“插秧要抢先,割麦要抢天”等。由此可见,从浸种到插秧到收割,每个环节都要争分夺秒。为了体现时间的紧迫性,谚语的创制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,如“插秧如上阵,打禾如抢宝”用了比喻手法;“春耕如救火,一刻值千金”则比中有夸;“十年老不了一个人,一天误掉一个春”以对比方式说明耽误农时的严重性。此外,还有“春耕功夫忙,半夜喊天光”“插秧插到芒种边,竹竿打火夜插田”等谚语,对春耕生产场景进行直接描写,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农忙时节农夫们争分抢秒的紧张工作氛围。

  农作物种类繁多,不同作物因生长周期不同,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同,各有适宜的栽种期和收割期。对此,谚语中也多有总结,如“正月整田小浸谷,二月整田禾穗长,三月整田禾穗短,四月整田一把秆”“谷雨前,好种棉”“头伏萝卜二伏菜,三伏种荞麦”“不到白露不窖蒜,不到秋边不点麦”“寒露种胡豆,一粒打一升”“立冬栽油菜,不好有八开”等。上述谚语对各类农作物的栽种时令进行总结,其语词精简、语义浅显、音韵和谐,易于在口头传播。如“立秋打花椒,白露打胡桃”全句仅用十个字,分上下两句,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花椒和胡桃收获的时节,且“椒”与“桃”在音韵上互押,读来朗朗上口,好读好记。

  “种田如绣花,半点不能差。”我国农谚对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土惜土、应时而种、因物制宜的科学农耕思想,是我国贡献给人类的宝贵农业文化遗产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3月30日 05版)

[ 责编:孙宗鹤 ]
本文地址:http://xianning.thtfrfid.com/news/16c5399930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含“新”量十足 打开服贸会的方式已是next level

茶饮“瘦瘦瓶”瘦的是瓶子?品牌玩文字游戏是饮鸩止渴

“中企投资正助力中亚现代化发展”(中国—中亚媒体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联合采访)

【中国那些事儿】卢旺达经济分析师:中国消费升级为发展中经济体创造新机遇

联大通过决议支持关于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及实施“两国方案”的纽约宣言

友情链接